> 血液内科 > 猫抓病_Mao Zhua Bing

猫抓病_Mao Zhua Bing

概述

猫抓病是由汉塞巴尔通体经猫抓、咬后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


病因

汉赛巴通体为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0.3~1.0)μm×(0.6~3.0)μm大小,革兰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汉赛巴通体存在于猫的口咽部,跳蚤是猫群的传播媒介。人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人与猫密切接触而转移到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临床表现

呈多样化,但以轻症病例居多,临床表现如下:

1.原发皮损

被猫抓、咬后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脓疱,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2.局部淋巴结肿大

抓伤感染后1~2周,引流区淋巴结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初期质地较坚,有轻触痛,大小1~8cm,淋巴结化脓、偶尔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肿大淋巴结一般在2~4个月内自行消退,少数持续数月;邻近甚至全身淋巴结也见肿大。

3.全身症状

大多轻微有发热、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体重减轻;头痛、脾肿大、咽喉痛及结膜炎。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是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4.少见表现和并发症

少见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脑病、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关节病等。其他尚有短暂性斑丘疹、多形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腮腺肿大、多发性血管瘤和内脏紫癜等均属偶见。

脑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发生于淋巴结肿大后1~6周,病情一般较轻,很快恢复。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及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加。重症患者的症状常持续数周,可伴昏迷及抽搐,但多数于1~6个月完全恢复,偶尔致残或致死。


检查

1.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从患者血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

2.免疫学检查

(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其效价≥1:64为阳性。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本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性较好的确诊本病最易推广应用的方法。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M)  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ELISA-IgG抗体敏感性较低,不能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

(3)皮肤试验  采用从淋巴结穿刺液经加热杀菌后作抗原,取抗原0.1ml前臂掌侧皮内注射,48小时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周围有30~40mm水肿红晕,此红晕一般存在48小时,硬结可持续5~6天或4周。皮肤试验为迟发型变态反应,较灵敏与特异,其假阳性约在5%。间隔4周反复2次尚阴性可除外猫抓病诊断。感染后皮肤试验阳性反应可保持10年以上。

3.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杂交技术,从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检出汉赛巴通体DNA,阳性率可达96%。但这种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方法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

4.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于活检组织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检查,在组织细胞中发现多形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有助诊断。但组织染色不能区别巴通体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体。

5.血常规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结化脓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


诊断

本病可根据患者猫狗接触、抓咬史,染色法、皮肤试验、血清试验检测出汉赛巴通体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各种病因如EB病毒感染、分枝杆菌属感染、葡萄球菌属感染、β溶血链球菌感染、性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弓形虫病、坏疽、兔热病、鼠咬热、恙虫病、孢子丝菌病、结节病、布鲁菌病、恶性或良性淋巴瘤、川崎病等所致的淋巴结肿大或(和)化脓相鉴别,有眼部损害伴耳前淋巴结肿大常提示猫抓病。


治疗

该病多为自限性,一般2~4个月内自愈,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3日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

虽体外汉赛巴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及其衍生物、氨基糖苷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HIV感染等)宜及时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临床一般在2周以上。


预后

预后良好,除并发严重脑病者,很少致死,病死率<1%。淋巴结肿大>5cm时,肿大常可持续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