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科 > 抗核周因子_Kang He Zhou Yin Zi

抗核周因子_Kang He Zhou Yin Zi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修饰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体、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核周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1964年Neinhuis和Mandema首次以人颊黏膜上皮细胞为抗原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中的抗核周因子(APF)。并证实APF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PF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为胞浆内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其对RA的特异性随血清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增加。APF可以在RA发病前出现,所以有早期诊断价值。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于颊黏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它是一种不溶性蛋白质。抗核周因子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目前APF的底物仍是人颊黏膜上皮细胞较为适宜,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来进行检测。


临床意义

APF对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很有意义,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APF极少见于其他风湿免疫病人。在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中,APF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更大,且APF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同时APF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与活动期炎性指标呈明显正相关。


正常值参考范围

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