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 > 小儿变蒸_Xiao Er Bian Zheng

小儿变蒸_Xiao Er Bian Zheng

概述

小儿变蒸,又称“变蒸”,俗称“烧长”或“生长热”,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该学说首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曰:“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见者,脉乱无苦也”。隋唐以降,众多医家对该学说多有阐发,内容不断补充,其说益繁,然亦存在相关争端。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临床上可据其症状,辨证治疗,亦有医家不主张治疗者。


变蒸内容

关于变蒸的大小,历来观点并不完全一致,《颅囟经》认为三十日一变,六十日一蒸。《诸病源候论·变蒸候》则认为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后世医家多崇尚《诸病源候论·变蒸候》的观点,认为小儿初生之后,每三十二日一变,每六十四日一蒸,经过十变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后,再经过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后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后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后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这样十变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毕(共五百七十六日),小儿的脏腑气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长齐备。

三十二天一变生肾志;六十四天二变一蒸生膀胱;九十六天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天四变二蒸生小肠;一百六十五天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天六变三蒸生胆;二百二十四天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天八变四蒸生大肠;二百八十八天九变生脾;三百二十天十变五蒸生胃。又厥阴经为脏,少手阳三焦为腑。此一脏一腑不变不蒸。故《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谓:“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凉。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属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后世医家就小儿变蒸的内容多有论述,但观点多一致,经过变蒸后,声音、笑貌、举止、灵敏皆进一步。正如《幼科铁镜》云:“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长血气而生精神益智慧也。”


临床表现

临床多见发热,可微热,可大热,心烦、夜啼、汗出、烦渴、呕吐、脉数而乱、口角起疱等症状。

张景岳认为:每经一变一蒸,情态即异。轻则发热微汗,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吐或烦或啼烦渴。轻者五天可痊愈,重则七天可痊愈。其表现与伤寒相似。其治法,轻者,微表之;实热者,微利之。

《证治准绳》认为:变蒸则耳冷、尻冷,上唇发泡,状如泡珠。若身热,耳热,尻亦热,乃为他病,可作别治。

薛立斋认为:轻则体热,虚惊怕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则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则即吐,五日可愈。

如果婴儿不热、不惊,略无症状而暗变者,是胎气壮实之故,万全、龚信和玉銮等医家均持此论。

现代医者有论其如同感冒者,亦有论其为轻度佝偻病者。


辨证施治

古代医家提出变蒸过程中可以出现轻重不同的症候,轻者不必用药,只要静卧即可,重者可以治疗,但不可“深治太过”。

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谓:“小儿变蒸以三十二日一变,宜用古方紫丸、黑散下其热”。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发展了此法。

《证治准绳·幼科》载有:柴胡汤治变蒸心烦,啼叫不已。当归散治变蒸有寒无热。调气散治变蒸呕吐不乳,多啼,欲出惊悸。平和饮子治婴儿变蒸,于3日后,3日进一服,可免百病。


学术争议

小儿变蒸之说,自西晋王叔和以后才有提及。有的医家持批评态度。如张介宾认为:既生之后,凡长养之机,则如月如苗,一息不客有间。百骸齐到,自当时异而日不同,怎会有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又如小儿病与不病,不因外感,必以内伤,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如保护得当,自生至长毫无疾病者不少,虽有暗变之说,亦不能信然“。陈飞霞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此等固执之言,不可为训”。

后者《幼幼集成·变蒸辩》云:“予临症四十余载,从未见一儿依期作热而变者。有自生至长,未尝一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谓乎?”并告诫“后贤毋执以为实,而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日,误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