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科 > 皮肤棘球蚴病_Pi Fu Ji Qiu You Bing

皮肤棘球蚴病_Pi Fu Ji Qiu You Bing

概述

又称皮肤包虫病。是人类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发展缓慢,常在儿童期感染,成年期发病。主要侵犯肝及肺,亦可累及皮肤和肌肉组织。在我国以畜牧地区多见,患者常有与犬密切接触史。


病因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土壤、食物及散布于全身表面。人吞食虫卵后,在十二指肠孵出六钩蚴,六钩蚴穿破肠壁随血流或淋巴液进入门静脉系统,然后到达各器官,大部分停留在肝,部分到达肺、肾、脑、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棘球蚴是由角质膜、生发层、子囊、头节、囊液构成的包虫囊肿,可掠夺营养,引起寄生部位邻近组织炎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造成机械性压迫,可也导致中毒症状及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在疾病早期,六钩蚴穿透肠壁进入血液时,可发生一过性皮疹,易被忽略。在包虫囊肿发育过程中,包虫抗原刺激机体引起过敏,可出现皮疹,个别患者可反复发疹,皮疹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或风团。严重时可有发热、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侵袭皮肤和肌肉的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发育成包虫囊后,在皮下可见蚕豆至鸡蛋大小的圆形结节,常呈现半透明的圆形囊肿,触之质软且有波动感,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如果囊肿破裂,由于囊液被组织吸收,在临床上可出现发热、皮疹、瘙痒、腹痛、腹泻,严重者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神经、消化、呼吸等系统受累时出现相应的症状。


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节为上皮样组织的囊壁包绕,囊壁为两层:外层厚,为透明的角质层;内层薄,为表皮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囊内有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多个小囊和蚴虫的头节,囊壁外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在流行区与犬有密切接触的人,如出现肝、肺、脑、皮肤等临床表现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嗜酸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B超检查、核素扫描有助于诊断。取囊液做皮内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可协助诊断,但确诊应以手术取出棘球蚴或碎片为依据。应与皮肤猪囊虫病、脂肪瘤和皮脂腺囊肿相鉴别。


治疗

皮肤或肌肉中的棘球蚴可手术切除,但术前禁忌穿刺、术中切勿弄破囊壁,以防囊液外溢引起变态反应。也可口服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吡喹酮等进行治疗。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勿饮用生水及被污染的食物。对家犬要登记管理,定期药物驱虫。对流行区居民进行包虫病普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