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科 > 孢子丝菌病_Bao Zi Si Jun Bing

孢子丝菌病_Bao Zi Si Jun Bing

概述

本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化脓、溃烂及渗出。潮湿环境和腐烂草木有利于本菌的生长,当皮肤破损时病菌侵入,根据患者对该菌的暴露史及免疫状态不同,有不同表现。


病因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Schenck)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上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

孢子丝菌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局部淋巴系统,引起肉芽肿性损害。肺内病变初期为段性分布的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临床表现

1.皮肤淋巴管型

最常见,真菌由外伤处植入,局部出现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好发于指部或腕部,损害沿淋巴管排列,自觉症状不明显。

2.固定型

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损害为溃疡、疣状或浸润性肉芽肿,周围有时有卫星状损害。

3.皮肤黏膜型

较少见,发生于口腔、咽喉部或鼻部,初起为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变成肉芽肿性、赘生物或乳头瘤样损害。

4.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可发生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及孢子丝菌病脑膜炎。

5.肺孢子丝菌病

主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有咳嗽、发热症状。并出现结节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腔积液。


检查

1.组织病理

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PAS染色有时可找到孢子或星状体,典型的可见雪茄状小体及星状体。。

2.实验检查

 ①标本采集:自皮肤损害黑点及未破溃的结节中采集脓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脑脊液或皮肤活组织、内脏组织。②直接检查时,孢子极易和其他结构混淆,尤其孢子数量很少时,常难以辨认。因此应做培养才能确诊。③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和25℃菌落形态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丝菌皮损中的菌株在37℃时不能生长,最好分别放于2个温箱中加以培养。④脓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有孢子丝菌生长。⑤当培养基加入青霉素时,可以刺激孢子丝菌的生长。

3.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或脑心浸液葡萄糖血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圆形或梭形孢子,有时出芽,革兰染色阳性。③电镜检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小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形状,中心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内有线粒体,内质网和空泡。出芽方式为内分芽型,双相性移行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形成多个顶生分生孢子。

4.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皮内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现结节为阳性。

(2)血清学检查血清沉淀素及凝集素阳性(滴度增高),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5.X线检查

病变类型不同,胸部X线表现不一:①支气管肺炎型:斑片状、结节状阴影呈局灶性分布,亦可弥漫性浸润。②慢性空洞型:原有炎症性浸润阴影中出现透光区,即薄壁空洞形成。③淋巴结肿大型:主要为肺门和(或)纵隔阴影增大增浓,可单侧,亦可双侧。当伴有支气管阻塞性病变时,可出现局限性肺气肿,或局限性肺不张。


诊断

依据本病临床表现,结合真菌检查、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一般不难。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化脓性及肉芽肿性炎症,很难看到微生物,当存在大量病原体时,可通过PAS染色看到。但应与疣状皮肤结核、着色真菌病、芽生菌病及炭疽病等鉴别。


治疗

全身治疗为主,单纯局部治疗无明显效果。

1.全身治疗

(1)伊曲康唑  治疗皮肤淋巴管型和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效果好,疗程3~6个月。

(2)碘化钾  无抑制真菌作用,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治疗有效,但要注意胃肠不适及对甲状腺抑制等副作用。

(3)两性霉素B  用于严重的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2.局部治疗

(1)2%碘化钾溶液或10%碘化钾软膏外用,损害消退后,应持续使用1个月左右,以防复发。

(2)局部液氮治疗,尤其适用于孤立小型损害者。


预防

注意保护皮肤,勿接触腐烂草木,勿刺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