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科 > 痹病_Bi Bing

痹病_Bi Bing

概述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内经》所言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反映了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见痹病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又分外痹与内痹。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2.外邪入侵

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热湿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骼,出现皮肤淤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初病属实,久病必秏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疼痛的性质有酸痛、胀痛、隐痛、刺痛、冷痛、热痛或重着疼痛等各异。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为主或以下肢为甚,可对称发作亦可非对称发生,或累计单个关节或多个关节同病,可为游走不定或为固定不移。或局部红肿灼热,或单纯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喜热熨,或喜冷敷。多为慢性久病,病势缠绵,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重者,关节屈伸不利,甚者关节僵硬、变形,生活困难。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可阳性,发作期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可高于500单位。

2.X线检查

早期可见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晚期显示关节严重破坏、骨性强直、脱位或融合。


诊断

1.发病特点

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患病。同时,发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临床表现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本病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鉴别诊断

痿病以肢体痹病久治不愈,肢体关节或因痛剧,或因屈伸不利,或因变形而活动减少,肌肉废用而渐萎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弱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

1.辨病邪偏胜

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淤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

2.辨别虚实

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晄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

3.治疗原则

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品,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4.分证施治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主方:宣痹达经汤。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方:乌头汤。

(3)着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4)热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主方:白虎加桂枝汤。

(5)尪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治则:补肾祛寒,活血通络。主方:补肾祛寒治尪汤。

(6)气血亏虚证  证候: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时见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多沉虚而缓。治则:益气养血,舒筋活络。主方:气血并补荣筋汤。


预防

本病是因正气不足,感受外在的风寒湿热之邪而成。因此,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便显得格外重要。预防方面,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创造条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如服用姜汤、午时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痹病的发生。病后调摄护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预防工作;应保护病变肢体,提防跌扑等以免受伤;视病情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冷敷等,可配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鼓励和帮助患者对病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有助痹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