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 > 流痰_Liu Tan

流痰_Liu Tan

概述

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沿组织间隙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属于无头疽之一种。流痰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膝、环跳、踝,再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外科医案汇编》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踝部的,叫穿踝痰;发生在踝关节者,叫穿拐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等。流痰病之侵于骨者,叫附骨痰;流痰之发于胸部者,叫鸡胸痰。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故统称为流痰。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病因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骨骼柔嫩,或外来损伤,致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筋骨而发病。成人多因劳倦内伤,肾精亏损,骨骼空虚,正不胜邪,风寒痰浊乘虚而入,侵袭经隧骨髓而成。总之,本病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骼空,是病之本;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是病之标。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当其化脓之时,寒化为热,肉腐成脓;后期则阴虚火旺,虚火灼津;又由于脓水淋漓不断,常出现气血两虚的证候。

该病特点起病缓慢,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化脓亦迟,溃出脓水清稀,并夹有豆腐花样物质,形成窦道后,迁延不愈,易损筋坏骨,轻则致残,重责成为虚痨,危及生命。

起病缓慢,化脓亦迟,溃后多不易收敛,全部病程常迁延数年。


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

初期骨内虽有病变,但外形症状不明显,不红不热,也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2.中期症状

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病变部位渐渐肿起,病变附近或较远处形成脓肿,不红不热,或微红热。脓熟时,患处皮肤出现透红一点,按之应指。后期症状溃破之后,疮口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易形成瘘管,难以收敛。如病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若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萎顿,或伴有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或伴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咽千口燥,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如脾胃未败,尚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3.特殊的临床表现

流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又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1)病变在颈椎部者  患者常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2)病变在胸椎部者  背脊骨外突,状如龟背,走路时常以两手支撑腰胁,其脓肿多出现于肾俞附近。

(3)病变在腰椎部者  脊骨突出不明显,腰部挺起如板状,行动不便。小儿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线。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4)病变在髋关节部者  患肢关节伸屈困难,大腿、臀部肌肉萎缩,两臀部肌肉不对称,可有跛行;患处不痛,痛反在膝部。脓肿可出现在髋关节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处。

(5)病变在膝关节部  可出现大小腿肌肉萎缩,尤以大腿肌肉为甚,关节肿胀明显,状如鹤膝,患肢渐渐不能屈伸。脓肿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日久形成脱位或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较正常为短。

(6)病变在踝部  踝关节前后外侧先肿胀,继而流窜向内侧,小腿肌肉萎缩,并呈内翻畸形,脓肿出现在原发病灶附近。


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增快。X线摄片显示,早期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有脱钙现象,以后关节软骨破坏,或有病理性脱位,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有死骨形成。


鉴别诊断

1.附骨疽

大多发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快;开始即有高热;疼痛剧烈,病变处胖肿,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叩击痛。

2.流注

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快;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易收口。

3.历节风

虽也发生在关节,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治疗

1.辨证施治

(1)阳虚痰凝  证见患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益肾温经,散寒化痰。方药:阳和汤加减。

(2)痰化热酿脓  证见局部肿胀明显,肤色转红,脓肿形成,按之应指;身热朝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法:育阴清热,托毒透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3)阴虚火旺  证见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伴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除蒸。方药:清骨散加减。

2.外治法

(1)初期  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

(2)成脓期  可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3)溃后期  用五五丹药线提脓去腐,外敷红油膏,脓尽可用生肌散收口。若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药线上,插入窦道引流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