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科 > 口糜_Kou Mi

口糜_Kou Mi

概述

口糜,中医病症名。以口腔黏膜糜烂成片如糜粥样,有特殊气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因病机

口糜病机分虚实两类。实证病机,成人多因膀胱湿热熏口所致,小儿多属心脾积热灼口。虚证病机以阴虚口齿失养为多,主要见于成人。

1.膀胱湿热,上泛龈口 

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循经熏蒸于口而为病。《医方考·卷之五》说:“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

2.心脾积热,上炎龈口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过食辛热炙煿,脏腑失调,热积心脾,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心脾有热,亦口糜。”

3.阴虚火旺,上炎龈口 

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阴亏火泛,亦口糜。”


临床表现

局部灼热干燥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患婴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鉴别诊断

需与白喉相鉴别,白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白腐物主要位于咽喉,很少见于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强行拭之易出血。细菌涂片检查可找到白喉杆菌。


辨证施治

口糜分虚实。实证分两端,腐物厚而难除,病损广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湿热居多,小儿以心脾积热常见;虚证多为阴虚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损亦轻。重在改善机体状态,局部治疗不可少。

(一)内治法

1.膀胱湿热 上泛龈口  证候:口腔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化浊祛腐。主方:加味导赤散加减。方药: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清、黄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生地黄、玄参、桔梗、薄荷。若热毒不盛而湿浊盛,小便短少,苔滑腻,可用五苓散加减。

2.心脾积热 上炎龈口  证候:口腔患处灼热疼痛。轻微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则:清心泻脾,解毒消肿。主方: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方药: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大黄、芒硝、生地、木通、竹叶、甘草、蜂蜜。

3.阴虚火旺 上炎龈口  证候: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主方:益胃汤加减。方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冰糖。

大便燥结者,酌加白蜜冲服以润燥通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多为阴伤邪盛证,宜用少阴甘桔汤。方药:黄芩、玄参、桔梗、甘草、川芎、陈皮、柴胡、羌活、葱白、升麻。酌加马勃、黄连、天葵子。

若见口干少津,纳差泻泄,倦怠,多属脾虚湿热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浊利口。用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若见倦怠乏力,纳差,食欲差,肢凉畏寒,小便清,大便稀或泄泻,多属阳虚不足,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用附子理中汤。

(二)外治法

1.含潄法 

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洁口腔,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 

冰硼散、青吹口散之类撒患处,每日5~6次。

3.针灸治疗

取地仓、合谷,留针15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连续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