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科 > 硬脑膜外脓肿_Ying Nao Mo Wai Nong Zhong

硬脑膜外脓肿_Ying Nao Mo Wai Nong Zhong

概述

硬脑膜外脓肿指脓肿局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临床上较少见。


病因

硬脑膜外脓肿的致病菌与硬脑膜下脓肿相类似,常见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时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途径主要有:

1.直接感染

如颅骨骨髓炎破坏颅骨内板,额窦炎破坏额窦的后壁,中耳炎和乳突炎破坏岩骨的鼓室盖,岩骨尖或乙状窦部的骨质等均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硬脑膜外脓肿。

2.血行感染

头面部的感染,细菌可通过颅骨导静脉进入颅内而发生硬脑膜外脓肿,也可由全身各处的感染或败血症等,细菌经血行播散而引起,但均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

1.急性期

患者多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局限性头痛(多与脓肿所在部位相对应),感染严重者可呈现高热,寒战,谵妄和脑膜刺激症状,颅内压增高症常不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变化不大。

2.慢性期

一般脓肿形成后症状反而减轻,如继发于颅骨骨髓炎,当局部形成脓肿或窦道有脓液排出时,症状可随之好转,但局部病灶不会自愈。继发于额窦炎,中耳炎和乳突炎者,多半局部皮肤水肿及叩痛,中耳炎引起岩尖骨质破坏者可导致同侧三叉神经和展神经损害,偶有因脓肿较大压迫脑皮质可引起局灶症状,如局限癫痫发作、偏瘫等。


检查

脑脊液检查一般变化不大,无特殊表现。

CT扫描在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梭形低密度区,范围比较局限,增强扫描其内缘有明显的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此外,还可发现颅骨骨髓炎等原发感染病灶。MRI检查显示颅骨内板下边界清楚的梭形异常信号区,T1像呈介于脑组织与脑脊液之间的信号,T2像呈高于脑组织的信号,若脓肿的蛋白含量高,则信号加强,梭形区的内缘在T1,T2像均呈高信号的弧形带,为内移的硬脑膜,若脓肿内含有气体,则出现液平面,上方的气体在T1及T2像上均为黑色的低信号区。


诊断

硬脑膜外脓肿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与临床表现,对有颅骨骨髓炎,额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或颅腔邻近部位感染的患者,若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局限性头痛,局部皮肤肿胀、压痛,甚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脑部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头颅CT和MRI扫描有对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钻孔探查可确诊。


治疗

手术前后都须给予抗生素治疗。

1.钻颅引流

钻孔时,如发现肉芽组织,须扩大骨窗,同时清除肉芽组织,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冲洗,放置引流管,缝合头皮,术后定期冲洗脓腔,脓腔闭合后拔除引流管。

2.感染灶清除术

颅骨骨髓炎所致脓肿,应彻底咬除有感染病灶的颅骨,尤其是死骨以及外伤后有碎骨片及异物者,必须一并清除。清除脓液及肉芽组织后,可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反复冲洗,注意切勿损伤硬脑膜,最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头皮,定时冲洗脓腔,脓腔闭合后拔管。

3.原发灶治疗

其他原因引起者也应及时治疗原发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