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内科 > 膀胱湿热证_Pang Guang Shi Re Zheng

膀胱湿热证_Pang Guang Shi Re Zheng

概述

膀胱湿热证(syndrome of dampness-heat of bladder),指湿热蕴结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所导致,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淋证、癃闭、血尿,以及现代医学诊断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结石及前列腺炎等病。


病因

感于外者多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窍上犯膀胱,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下注小肠,传入膀胱。生于内者,多因过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湿热流入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


临床表现

以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尿黄短少,小腹闷胀,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为主。可兼见发热,腰痛,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小便不通等。湿热内蕴,气化失司,排尿不利为其基本病机。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小便次数频繁,并有急迫灼热疼痛感;湿热相搏,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尿液黄赤而短少;膀胱位于小腹,湿热蕴结,故小腹闷胀不舒;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为湿热内盛之象。若湿热交蒸,则可兼见寒战,发热。膀胱与肾直接相通,若膀胱热邪波及于肾,热灼经络,则间见腰痛;热邪灼伤膀胱或肾之脉络,则可兼见尿血。若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有砂石排出。膀胱气化不利,或砂石较大,阻塞尿道,有可能出现小便不通而成癃闭之症。


施治要点

1.本证为湿热之实证,由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而引起。在临床上,清热利湿通淋为常见治法,方用八正散之类。而近代复加清热解毒之品,如忍冬藤、蒲公英、野菊花、半枝莲、紫花地丁等,不但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提高治愈率。本证发作多为急性,但治疗不当或不彻底,亦可转为慢性,湿热未尽,又可伤阴化燥,因此,在治疗时,不可一味清利,应在祛除余邪的基础上酌加甘寒滋养之品,如山药、沙参、石斛、麦冬等,标本兼顾。

2.由本证而形成的淋证,初起皆与湿热有关,日久及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出现石、血、气、膏、劳淋等不同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之时,除选用清热解毒之外,或佐以排石通淋;或辅以活血止血;或兼以利气疏导;或参以分清泌浊;或配以健脾益肾。因此,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石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3.本证膀胱湿热而成淋者,古有忌补、忌汗之法。《金匮要略》有“淋家不可发汗”之说,淋证畏寒发热,与小便涩痛并见,不可与一般外感表证同论、大剂辛散发汗,但可清热解毒,兼以疏风解表,表里同治。至于淋证日久,脾肾两虚,下元不固,又当补益脾肾,自不必拘泥忌补之说。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热淋

证候:小便频数,短涩痛,点滴而下,急迫灼热,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热恶寒,口苦呕恶,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通淋。主方:八正散加减。方药:滑石、石韦、蒲公英,车前草,瞿麦、萹蓄、山栀、灯心草、木通、大黄(后入)、生甘草。

若便秘,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兼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海金砂以通淋排石;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以凉血止血。

2.膏淋

证候: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化浊,虚证宜补虚固涩。实证主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方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白术、茯苓、乌药、丹参、甘草、牛膝。虚证主方:膏淋汤加减。方药:党参、山药、地黄、芡实、龙骨、牡蛎、白芍。

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加乌药、青皮,以利气通淋。若热邪充斥肌肤而兼见寒战、发热,可用柴芩汤;湿热损伤络脉而见尿血,可用小蓟饮子、猪苓汤;尿中有砂石,可用石韦散之类。

(二)外治法

1.大蒜、芒硝同捣烂成糊状,外敷肋脊角、肾区。

2.芫花,水煎取汁,温热敷肾区。以上方药,主要用于小便不通或小便点滴而下者。


饮食疗法

1.青小豆粥:通草5克水煎取汁去渣,加入青小豆50克,小麦50克,煮成粥,作早餐食用。能通淋利尿。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加水煮熟后,再入白米15克作粥,作早餐食用。能除湿热,利小便。

3.冬瓜汤:冬瓜50克,煮汤三碗,分服。能清利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