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 > 疱性角结膜炎_Pao Xing Jiao Jie Mo Yan

疱性角结膜炎_Pao Xing Jiao Jie Mo Yan

概述

疱性角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疱疹性眼炎的一种表现类型,临床上根据疱疹出现的部位不同,称谓各异,即疱疹在结膜者称疱性结膜炎,疱疹发生于角膜缘者称为疱性角结膜炎,疱疹位于角膜者称为疱性角膜炎或束状角膜炎。这些不同部位的疱疹,其病因、病理和治疗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故有时也统称为疱性眼炎。疱性角结膜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坯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现局限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病因

疱性角结膜炎的发生,新的观点多认为是一种感染免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非特异性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实验研究提示疱性眼炎是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型抗原的超敏反应。当微生物蛋白等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抗体使T细胞致敏并使其增殖,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一方面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细胞,同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反应,形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等组成的疱疹,即疱疹是由炎症细胞和血管组成的上皮下炎症小结,偶可自行消退,但通常坏死,形成浅溃疡,预后角膜留有瘢痕。实验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本病具有免疫介导发病的特征,也有研究证实其发生与眼表类固醇激素受体的激活有关。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维生素缺乏、葡萄球菌睑缘炎和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等,均可能作为触发机制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在发达国家,结核杆菌已取代葡萄球菌和蠕虫感染成为疱性眼炎的第一因素。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临床表现

疱性角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则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刺痛和睑痉挛等症状。

1.疱性结膜炎

发生在球结膜的结节呈灰红色,直径约1~4mm,结节周围限局性结膜充血。结节易破溃,顶端形成溃疡。随后上皮细胞由边缘向内生长,1周左右溃疡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在较严重的病例,有时形成较大的溃疡,病变可深及浅层巩膜,愈合后遗留瘢痕。少数在睑结膜或睑缘部出现泡性溃疡,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者。

2.疱性角结膜炎

结节位于角膜缘,表现为灰白色圆形浸润小结节疹,其周围有局限性充血,边界清楚,数日疱疹上皮剥脱,易形成溃疡,10天左右治愈,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多数有反复发作,故多见到角膜近周边部有多发的圆形薄翳,有时在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上出现多数粟粒样细小结节,沿角膜缘排列,称粟粒性疱性角结膜炎。这些结节可不经破溃即消失,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溃疡。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畏光、流泪、痒感和磨痛,无分泌物,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脓性分泌物。

3.疱性角膜炎及束状角膜炎

疱性角膜炎可能从边缘性溃疡起始,这些边缘性溃疡与卡他性溃疡不同,即在溃疡与角巩膜缘之间无透明空间,其溃疡的轴线常与角膜的周边垂直而不是平行状,这种边缘溃疡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也可能呈束状向中央蔓延,呈现非常典型的束状角膜炎,当溃疡的中央区处于活动状态时,周边可能已愈合,通过灰白色浸润向角膜中心方向发展,血管从周边部向中央方向与溃疡随行,愈后在角膜上形成瘢痕,呈三角形,基底在角膜缘。眼部刺激症状较重,有畏光、流泪、疼痛和眼睑痉挛,病程在10天至2周。


检查

1.体格检查

注意检查球结膜和角膜有无典型疱疹。

2.辅助检查

(1)裂隙灯检查:观察病变范围及角膜损伤情况。

(2)结核菌素试验:排除结核感染。

(3)细菌培养:恰当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


诊断

1.多发生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

2.结膜、角结膜缘或角膜有典型疱疹出现。角膜也可有典型的束状浸润。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刺激症状。

3.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局部滴用0.5%可的松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等及白降汞和黄降汞膏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滴眼。角膜受累者,按角膜炎治疗。然而长期的皮质醇疗法对去除这种疾病并非总是有效,并且有可能导致眼部并发症和复发倾向,对顽固及易于复发的病例,可试用结核菌素脱敏疗法。

2.口服鱼肝油、钙剂及多种维生素等。此外还应加强营养、调节饮食、多接受阳光照射及新鲜空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如有混合感染,应同时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