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科 > 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_Yan Xing Ji Bing Ji Qi Ta Ji Bing

炎性肌病及其他疾病_Yan Xing Ji Bing Ji Qi Ta Ji Bing

概述

炎性肌病(IM)及其他疾病是一组病因不甚明确的炎症性横纹肌病,其特点是髋周、肩周、颈、咽部肌群进行性无力。本组病共包括:①原发性多发性肌炎(PM)。②原发性皮肌炎(DM)。③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④儿童期DM或PM。⑤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的PM或DM。⑥包涵体肌炎。⑦其他肌炎,如嗜酸粒细胞性肌炎(嗜酸粒细胞增高综合征)、局灶结节性肌炎等(结节病等)。目前临床以第一、第二类最为多见。本组肌炎的发病率是每年0.5~8.4/百万人,男女发病率比为1:3。发病年龄的两个高峰是10~14岁和45~50岁。PM的发病率大约是DM的两倍。


病因

1.遗传

50%白人患者为HLA-DR表现型,抗Jo-l抗体阳性与HLA-DR、B相关。包涵体肌炎患者的HLA-DR频率比正常人高两倍。

2.病毒

约30%PM患者有抗Jo-1抗体。此抗体抑制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性。此酶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与小RNA病毒外壳抗原的序列相似,而小RNA病毒能致小鼠肌炎。因此推测小RNA病毒感染,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人类肌炎。部分DM病人血中抗克萨奇病毒抗体的滴度升高,怀疑该病毒是致病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多发性肌炎

起病多隐袭,病情于数周或数月发展至高峰,受累肌群包括四肢近端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等,但面肌受累罕见。肌无力是主要症状。部分病人肢体远端肌肉也受累,表现前臂、手、小腿、足无力。体检可见有肌力低下,25%患者肌肉有压痛。晚期可出现肌萎缩。罕见的爆发型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除肌肉外、内脏系统亦可受累。临床表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大约40%~75%的患者发生肺间质病变,而抗Jo-1抗体阴性患者10%~20%肺间质病变,可出现肺功能障碍、气短,严重者吞咽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全身表现可有发热、关节痛、体重减轻、雷诺现象等。

2.皮肌炎

皮肌炎除肌炎表现外,尚有皮疹,可在肌炎之前、同时,或以后出现。皮疹可为多样性,但典型皮疹为面、颈、前胸上部弥漫性红斑(又称红皮病)以及关节伸侧的红斑性鱼鳞屑性疹,疹中间可以萎缩。如发生在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伸侧,则称Gottron斑丘疹,颇具特征性。上眼睑可有特殊淡紫色肿胀,称为向阳性皮疹,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还可出现指甲基底和指甲双侧充血以及腱结节。

3.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

约占DM和PM总数的10%。DM或PM可先于癌肿1~2年出现,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是肺、胃、结肠、乳腺、卵巢癌和淋巴瘤。因此所有成人DM、PM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者均应警惕肿瘤的存在。

4.儿童DM或PM

儿童大多患皮肌炎:

(1)多伴发血管炎,出现消化道出血,胃肠黏膜坏死,胃肠穿孔或视网膜血管炎等症。

(2)起病急骤较成年人多见,肌水肿和肌痛明显。

(3)后期多发生皮下和肌钙化、肌挛缩。

5.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PM或DM

许多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症、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常并发肌病或肌炎,但一般症状不重。如有典型DM或PM的临床表现和确诊依据,则称为重叠综合征,约占DM和PM总数的2%。

6.包涵体肌炎

老年男性较多见,发病率可占DM和PM的1/7。可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如不对称性、远端肌无力。


检查

1.血沉

常增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

2.肌酶谱

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最敏感,但醛缩酶、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也有诊断价值,绝大多数患者有酶升高。肌炎的急性期肌酶谱升高,提示肌肉受损分解,病情好转后下降。病程中多次检测,连续观察可判断肌炎进展过程。

3.肌电图异常,典型表现为

(1)低波幅短程多相波。

(2)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

(3)自发性、高频放电。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4.肌活检

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或空泡性坏死,肌纤维粗细不一,有再生现象,肌束周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5.自身抗体

抗Jo-1抗体特异性强,PM患者阳性率可达30%,在DM为10%。少数患者可查到对DM/PM有特异性的抗PL-12、SRP、M1-2、PM-Scl抗体。不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抗体。


诊断

1.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

2.肌酶谱升高。

3.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4.肌活检异常。

具备上述4个条件可确诊为PM,如伴发典型皮疹则为DM。


鉴别诊断

应注意同其他结缔组织病,感染性、中毒性、药物性、内分泌性、代谢营养性、酶缺乏性、癌性等肌病,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疾病,结节病相鉴别。


治疗

病情为进行性,很少自动缓解。首选药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效率60%~70%。泼尼松量开始宜大,根据肌症状好转,酶谱变化,调整激素用量,用药3周至3个月应见效。一般需服药时间较长,1~2年。重型病例,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为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可并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