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产科 > 宫颈息肉_Gong Jing Xi Rou

宫颈息肉_Gong Jing Xi Rou

概述

宫颈息肉(cervical polyp)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因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可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宫颈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来源于宫颈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种来自宫颈阴道部分的息肉。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cm以下,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较小的息肉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宫颈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性(不到1%),一经确诊应行息肉摘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病因

1.炎症因素

一般认为是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引起。长期的炎症刺激,促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2.内分泌紊乱

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3.病原体感染

通常由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性交损伤子宫颈,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而导致。


临床表现

宫颈息肉易被忽略。因为1/3以上的患者缺乏明显症状,或仅有较轻微的症状而被患者忽略。

1.出血

主要是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2.不正常白带

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3.其他

未婚的患者因发现较晚,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检查

1.妇科检查

多数宫颈息肉是在妇科检查时才发现的。检查可见宫颈外口突出肿物,可呈舌状或球形,一般质软,表面充血,可伴有分泌物增多,可有接触性出血。息肉的根部大多附着在宫颈管内或宫颈的外口,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单个或多个。也有较大者,直径可达数厘米,有蒂,随着生长而突出于宫颈口外。息肉小的,则仍留在宫颈管,仅微现于宫颈口。

2.病理检查

可见息肉中央为一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轴,其中血管多而密集,外有宫颈固有的组织,包括腺体与间质,表面被宫颈黏膜覆盖,组织成分和结构基本上与正常宫颈组织相同,为典型的息肉组织相。同时可见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3.阴道镜检查

根据宫颈息肉表面被覆的上皮不同,阴道镜下有两种图像。

(1)属宫颈管黏膜过度增生堆集而形成者,阴道镜下息肉呈鲜红色,有一定光泽,单发者有一较细的蒂,多发者呈簇状,基底较宽,蒂较短。质软而脆,触之易出血。

(2)起源于宫颈阴道部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由于间质内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所以息肉为粉红色,从宫颈鳞状上皮区突出,基底较宽,也有少数有一较细的蒂,质地较韧,触之不易出血。

4.其他

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诊断

宫颈息肉多数在宫颈外口,肉眼即可辨认。炎性息肉多呈长扁圆形,表面光滑,色红,蒂部多来源于颈管或峡部,活动度一般较大,触之较易出血。若息肉有原位癌变,一般肉眼难以发现。

息肉的一般病理特征为:疏松的纤维组织为中心,内含不同数量的宫颈内膜、血管和炎性细胞,表面被筱宫颈柱状上皮。

除肉眼和病理诊断外,一些辅助诊断技术也已用于临床,有报道用阴道镜、宫腔镜和宫颈搔刮术用于诊断宫颈息肉。


治疗

宫颈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以防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药物只是辅助治疗。

1.手术方法

可行息肉摘除术或电切术。用血管钳夹住息肉蒂部,向一个方向旋转,予以拧除。小息肉用血管钳即可钳除,稍加压迫止血,或在颈口处塞以纱布一块,24小时取出。息肉较大,蒂较粗者,摘除后基底断端可用烧灼止血。如为多发性,可稍扩张颈管后,彻底搔刮之,同时作诊断性刮宫。

2.术后注意事项

由于息肉易于复发,摘掉后还可再长,因此应定期复查,并应积极治疗阴道炎。不应忽略的是应定期作宫颈刮片检查,以除外恶性变。


预防

宫颈息肉可阻塞宫颈口,引起不孕症;造成性交出血,影响性生活;治疗后易于复发;少数宫颈息肉可发生恶变,并容易与部分宫颈癌相混淆,因此应重视宫颈息肉,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经期、产后或流产后的保健;注意外阴部清洁,但清洗外阴时不要用刺激性洗涤剂。

2.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之前,男女双方均应清洗外阴,男性阴茎包皮过长者更应彻底清洗,以防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悄悄”侵入。

3.积极治疗宫颈炎、阴道炎等妇科炎症。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