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科 > 猪囊尾蚴病_Zhu Nang Wei You Bing

猪囊尾蚴病_Zhu Nang Wei You Bing

概述

囊尾蚴病( cysticercoid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猪囊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其分布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全国约有200万~300万猪囊虫病患者。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各组织如脑、眼睛等所引起的疾病。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绦虫病患者是惟一传染源,青壮年发病率高。


病因

中国各地都有病例报道,东北三省和云南、贵州、河南、湖北及山东、安徽等省更为多见并有流行。感染率与生食猪肉习惯有关。发病年龄以青年为最多,小儿受染者也不少。

猪肉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患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其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所以人体不仅是猪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通过污染食物和自家感染使虫卵进入人肠道后,卵内的六钩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在人体不同部位发生猪囊虫病(猪囊虫蚴病)。其中以脑猪囊虫病最为常见。

人体猪囊虫病的感染方式有3种:①内源性自身感染即由于呕吐等逆蠕动使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②外源性自身感染即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的虫卵,再经口感染自己;③外源性异体感染因食污染虫卵的蔬菜、生水、食物而获得猪囊虫病。


临床表现

1.脑猪囊虫病

由于囊虫侵入颅内的数目、部位不同,以及囊虫的发育过程和死亡不一,因此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情波动。少数病例由于大量囊虫进入脑内,发病急骤,出现明显的精神和神经障碍,甚至迅速死亡。本病神经损害取决于囊虫数目和位置所致的机械效应及囊虫引起的炎性和中毒反应。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灶神经体征、癫痫、精神障碍等。

按临床特点可分下列类型:

(1)脑膜脑炎型  由一次大量感染后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反应性炎症变化等。临床表现有精神异常、全身性癫痫、瘫痪、失语、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和昏迷等症状,不能以脑的局灶损害解释。

(2)癫痫型  发作形式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局限发作等。同一患者可具有二种以上的发作形式,且极易转换。多样性和易转换性为本型皮下猪囊虫病的特点。

(3)脑瘤型  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强迫头位、瘫痪和感觉障碍等。

(4)脊髓型  囊虫侵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征,如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和大小便障碍等。

2.皮下组织及肌肉猪囊虫病

患者常有皮下或肌肉内囊虫结节,分布于头和躯干,四肢较少,结节呈圆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坚实,可在皮下或肌肉中自由推动,无压痛,结节可陆续出现或自行消失。

3.眼猪囊虫病

早期感到眼前有椭圆形黑影飘动和伸缩变形,蠕动的阴影。晚期由于眼内组织受到干扰和炎症形成,视力可显著下降,甚至失明。


检查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

嗜酸粒细胞增多。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

3.粪便检查

发现绦虫卵或节片。

4.腰穿

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学、蛋白均可增高。

5.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

颅内可见到多个散在病灶常能明确诊断。

6.X线检查

可见钙化阴影,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

7.免疫学检查

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诊断

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卵或节片。出现癫痫、颅内高压、精神障碍三大症状,或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皮下结节。免疫学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治疗

1.病原治疗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猪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猪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猪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猪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甲氧哒唑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猪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

2.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手术治疗

眼内猪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猪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