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 > 眼弓蛔虫病_Yan Gong Hui Chong Bing

眼弓蛔虫病_Yan Gong Hui Chong Bing

概述

眼弓蛔虫病是由犬弓蛔虫或猫弓蛔虫的幼虫侵犯眼内组织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幼虫可在周围组织内保持为安静的胞囊状态而无症状,但在其移行时则发生急性内脏蚴虫移行症(VLM)在眼内单个幼虫即可引起视力丧失。幼虫可直接经过脉络膜睫状体或中心视网膜动脉入眼,在入眼前幼虫可为胞囊位于周围组织。


病因

人类感染是由摄入弓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摄入的虫卵在肠内孵化成幼虫,后者可在体内移动,侵犯不同的器官和组织。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幼虫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受累组织等有关。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可引起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喘鸣、肝大、躯干和下肢瘙痒、皮疹和结节等。个别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脑炎、脑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癫痫等。

2.眼部表现

眼部症状可有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

此病最常见的改变为单侧眼底出现肉芽肿性改变,此是由Ⅱ期幼虫侵犯脉络膜后形成包囊造成的。肉芽肿可发生于后极部,也可发生于周边部。后极部病变呈灰色或白色隆起,常伴有轻度至重度的玻璃体炎症反应和视力下降。一些患者可出现白瞳症或斜视。周边部的肉芽肿是一常见的改变,常表现为周边眼底的白色隆起病灶,易伴有视网膜皱褶。此种皱褶可从周边部延伸至视盘,周边部病变有时类似于中间葡萄膜炎的雪堤样改变。眼弓蛔虫病尚可引起慢性眼内炎,表现为轻度的前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玻璃体炎症和视网膜脱离,偶尔可引起前房积脓、视盘炎、黄斑水肿。


检查

1.血常规

活动期: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甚至可高达100×109/L。升高的白细胞中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可占50%~90%,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血清学检查

血清IgG、IgM和IgE通常升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抗弓蛔虫抗体是一种稳定和可靠的诊断试验。

3.B超检查

B超检查可有显著玻璃体浑浊。眼弓蛔虫病的超声波检查改变有以下3种:

(1)视网膜周边部高反射固体肿块;

(2)连接后极部和肿块的玻璃体膜;

(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或由后极部伸向肿块的视网膜皱褶。

4.CT检查

CT检查发现眼内钙化灶,有助于鉴别眼弓蛔虫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


诊断

患者通常有养狗或养猫史,一些患者有异食癖,全身表现对诊断有提示作用,典型的眼部临床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帮助。但是弓蛔虫病的诊断一般较困难因为弓蛔虫的血清检查与其他蛔虫病有交叉反应,粪便检查又都是阴性,而且有些患者无接触猫、犬的历史,仅可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有嗜伊红细胞增多,特别是眼底有限局性肉芽肿性炎症玻璃体一般混浊显著。

2.血清ELISA方法

对弓蛔虫病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蠕虫感染无明显交叉反应,采用玻璃体检查,敏感性更高。缺点是一般小实验室不易开展此种试验。

3.房水和玻璃体吸取

检查嗜伊红细胞。

4.超声波检查

可发现肉芽肿性病变对眼底不能窥见者更为有利。


并发症

眼弓蛔虫病易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致的睫状膜收缩可导致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影响房水产生并导致低眼压;由于患者的视力受到严重影响,可出现斜视弱视等并发症。


治疗

1.药物治疗

眼弓蛔虫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两类药物,一类为抗蠕虫药,另一类为糖皮质激素。

常用的抗蠕虫药如噻苯哒唑、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

糖皮质激素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应用(多选择口服泼尼松),所用剂量一般不宜过大。

对有眼前段炎症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和睫状肌麻痹滴眼剂点眼治疗,以使炎症尽快消退并减少虹膜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2.手术治疗

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可用于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或伴有显著的玻璃体增殖膜以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冷凝或光凝治疗。如能看到幼虫且幼虫位于黄斑区中心凹3mm以外,应进行光凝治疗,但在行此种治疗时应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