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 > 乳积_Ru Ji

乳积_Ru Ji

概述

乳积即乳食积滞(又名伤乳),见于《证治准绳·幼科》。指1岁以下小儿因伤乳所致的积滞。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说的婴儿消化功能紊乱。分为单纯饮乳积滞,又名乳滞、乳积、伤乳食;乳食俱伤积滞,兼见食不知味,胃纳欠佳,脘痞腹胀,或有潮热,低热等症,日久失治,则形成虚羸。


病因病机

1.伤乳

有哺乳不当史。其临床表现以不思纳乳,食而不消,吐出物或泄下物夹未消化奶瓣,且有馊臭气,腹胀腹痛,可伴发热、口渴、口疮、身渐瘦等。

2.脾胃受损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腐熟水谷精微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

3.综合因素

西医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不思纳乳,食而不消,呕吐物或泄下物夹未消化奶瓣,且有馊臭气,腹胀腹痛,可伴发热、口渴、口疮、身渐瘦等。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乳食内积

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治则: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1)主方  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方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消食化积,陈皮、香附、砂仁理气导滞,茯苓、半夏健脾化湿、消胀除满,连翘清解郁积之热。

脘腹胀满疼痛加厚朴、枳实行气消滞宽中;便秘加木香、槟榔消积导滞;重者暂加大黄通腑;呕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低热、舌红、苔腻微黄,加胡黄连消积清热。

(2)中成药  ①王氏保赤丸;②枳实导滞丸,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

(3)单方验方  ①炙鸡内金,研细末。开水冲服。②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

2.脾虚夹积

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治则: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1)主方  健脾丸加减。方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

苔腻、纳呆,加藿香、砂仁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溏,加炮姜、厚朴、苍术温中运脾。

(2)中成药  ①小儿香橘丹;②小儿健脾丸。

(二)外治法

1.外敷

(1)玄明粉、胡椒粉,共研细末。敷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食积较重之实证。

(2)炒大黄、芒硝,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患儿脐腹部。用于食积腹胀腹痛便秘者。

(3)酒糟,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用于脾虚夹积者。

2.推拿疗法

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内八卦50次。


预防护理

1.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让小儿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适当增加米食、面食,高蛋白饮食适量即可,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2.七分饱,益健康

无论哪种食物,再有营养也不能吃太多,否则不但不能强健身体,在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会形成食积、腹泻等状况,伤害小儿的身体。小儿积食,预防为主。

3.三餐定量

给小儿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肠胃和人一样,该休息时休息,该工作时工作,否则会打乱胃肠道生物钟,影响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

4.晚上不要吃得太饱

小儿白天活动量大,吃东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动慢了,就容易积食。因此,晚上吃饭别太饱,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点。

5.睡醒1小时不进食

早上或中午孩子刚睡醒时,1小时内(至少30分钟)也不要进食,因为胃肠等内脏从低运转恢复正常需要一点时间,否则,也无益于消化和吸收。

6.哺乳母亲进食要注意

对于处在哺乳期的婴幼儿的母亲来说,也要忌口,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母亲饮食无度,婴儿就可能“奶积”。


饮食调护

喂养小儿要得当,忌生冷、腥荤食物。宜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