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 > 颈椎管狭窄症_Jing Zhui Guan Xia Zhai Zheng

颈椎管狭窄症_Jing Zhui Guan Xia Zhai Zheng

概述

颈椎管狭窄的概念顾名思义为颈椎管各个方向径线减小,或者说容积减小。颈椎管狭窄可减少脊髓和神经的有效空间和血供,引起功能障碍。因此颈椎管狭窄症,是引起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各种疾病的统称,不是单一特定的疾病。


病因

狭义的颈椎管狭窄,即所谓原发性椎管狭窄为先天性和发育性两种因素所致。广义的颈椎管狭窄则包括后天因素,即获得性颈椎管狭窄,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如颈椎间盘疝出(软突出),单纯退变所致椎间盘突出(硬突出)、肿瘤、骨折及脱位、手术后、脊椎滑脱、Paget病、氟骨症、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等。读者可以在上述各种病患条目中了解到各种颈椎管狭窄症。


各个相关名词间的关系

有些书刊将颈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作为两个有各自病理特点的独立疾病介绍,但多数教科书并没有颈椎管狭窄症章节,仅在颈椎病章节中有发育性椎管狭窄与颈椎病关系的阐述。多数学者将发育性椎管狭窄作为颈椎病的前置因素,即先天性和发育性椎管狭窄仅仅是降低了颈椎病产生症状和体征的阈值。在文献中,颈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概念的应用也不一致。根据病因常常将颈椎管狭窄症分为四类: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②退变性颈椎管狭窄;③医源性颈椎管狭窄;④其他病变和创伤所致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因此,颈椎管狭窄症应看作是包含引起神经通道狭窄的各自不同的病理改变的集合称呼,教科书多分别加以论述,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创伤、甚至颈椎结核和肿瘤等所引起的的颈椎管狭窄。所以广义的颈椎管狭窄症包含了颈椎病在内的所有引起椎管径线变小的病理改变。与脊髓型颈椎病条目中所介绍的一样,属于脊髓压迫症,其临床表现和诊断一致,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确定。


临床表现

颈椎管狭窄症的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运动障碍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一般出现较晚。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检查

1.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

2.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

3.MRI检查

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尤其当椎管严重狭窄致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能清楚显示梗阻病变头、尾侧的位置。但是MRI对椎管的正常及病理骨性结构显示不如CT,因骨皮质、纤维环、韧带和硬膜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骨赘、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也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因此,在显示椎管退行性病变及脊髓与神经根的关系上不如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

4.脊髓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发现多发病变,对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1.X线诊断

通常认为椎管直径在14mm以上为正常,12~14mm为相对狭窄,12mm以下为绝对狭窄。但是x线片的测量只是对骨性椎管大小的判断,黄韧带肥厚以及颈椎不稳等因素也必须考虑。除了椎管前后径外,棘突前缘和椎间关节后缘之间的距离<1mm也提示颈椎管狭窄。Lintner等则认为椎管前后径和椎体前后径的比值(canal-bodyratio,CBR)<0.8~0.9提示椎管狭窄。
2.MRI诊断
MRI上可以看到T2像上脊髓前后的蛛网膜下隙变薄或者消失,椎管正中部分前后径减小,相对于脊髓椎管的容积变小。横断像上可以看到脊髓扁平化,脊髓在椎管内的相对体积增大。


治疗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法往往症状获得缓解。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症状较重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借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做到哪里压迫在哪里减压,有针对性的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原则。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