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外科 > 腰疝_Yao Shan

腰疝_Yao Shan

概述

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发病较多。腰疝的发病原因有多种,诊断并不困难。诊断明确后,成人腰疝以手术治疗为主。


病因

腰疝的发生包括以下多种因素,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1.解剖因素

人体的腰背部相对强健,不易发生疝,但某些肌群交错形成的腰部三角区缺乏肌肉的保护是引发腰疝的先天性因素,约占腰疝的19%。

2.创伤

在后天性致病因素中,约有26%为创伤性和手术源性,因为腰部的创伤或局部切口(如肾切除后)愈合不良造成腰三角区的更加薄弱。

3.腹内压增高

占腰疝病例的55%,其中主要是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不畅等各种原因使腹腔内压增高,诱发本病。

4.腰部肌肉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腰部肌肉萎缩,或肥胖性肌肉萎缩,使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使腰三角区更加薄弱。


临床表现

腰疝可分为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1.先天性腰疝

发生于出生后不久的小儿,一般在小儿哭闹时在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与背阔肌之间,发现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柔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常可触及位于肿物内的肠管,按压时可闻及肠鸣音,哭闹时肿物增大,安静时可回纳消失,回纳后在侧后腹壁可触及卵圆形缺损。

2.获得性腰疝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患者多无不适主诉,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软而且易于回纳,站立时明显,侧俯卧位时消失;部分患者有局部胀感或牵拉感。触诊可有咳嗽冲击感。巨大腰疝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检查

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局部缺损和进入腰部的腹内脏器。


诊断

根据病史、细致的体检、结合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一般即可确诊。但有时需要与肾脏等侧腹壁切口手术造成的侧腹壁膨出相鉴别,腰疝有明显的缺损,而腹壁膨出只见到局部肌层变薄膨出,并没有显著缺损环形成。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①2岁以内小儿,随年龄增长腹壁肌肉会不断发育,局部裂隙可逐渐缩小,此类先天性腰疝可暂不手术。②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较小腰疝患者。③有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2)方法  均为物理方法,使用有弹性的腹带局部保护,对于小儿患者可以等待进一步的发育后使腰疝自愈,对于成人仅能起到防止疝环进一步增大的作用,不能治愈。

2.手术治疗

腰疝修补手术是治疗的基本方法。

(1)适应证  ①2岁以上的小儿,经非手术治疗疝囊无明显缩小者。②腰疝较大且有明显临床症状者。③腰疝发生嵌顿者。

(2)手术原则与方法  可以采用开放或者腹腔镜手术,以开放手术相对容易、对腹腔干扰少。开放手术时找到疝环,游离疝囊,小的疝囊不必切开,大的疝囊回复疝内容物后,可切除疝囊或将疝囊翻转。小儿主要做局部组织修补;成人可放置补片,修补方法是先游离腹膜前间隙,然后置入补片做Sublay修补,补片上方的缺损可以关闭也可以不关闭。


预防

避免或减少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减肥等;对于创伤、手术、脊髓灰质炎等情况发生后,应使用腹带加强局部保护。


好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