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科 >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_Zhong Shu Shen Jing Xi Tong Lin Ba Liu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_Zhong Shu Shen Jing Xi Tong Lin Ba Liu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约占8%,约50%的颅内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数文献报道其好发年龄40~60岁;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艾滋病淋巴瘤患者多为男性。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内无淋巴循环及淋巴结,对淋巴瘤的病因有三种学说。早期认为淋巴瘤起源于软脑膜血管的膜周细胞,后侵入邻近脑组织,并扩展到穿支血管周围间隙,侵犯半球深部结构。第二种学说认为,淋巴瘤是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集聚所致。由于脑组织缺乏淋巴系统,单核炎症细胞数相对为低,脑组织的免疫功能相对较薄弱,在慢性抗原的刺激下,免疫系统以多克隆形式反应,当抗原进一步刺激而淋巴细胞增生时,可能发生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形成单克隆增殖而发展成恶性淋巴瘤。第三种学说认为,淋巴结或淋巴结以外B淋巴细胞间变成肿瘤,肿瘤细胞随血循环迁移,因其细胞表面携带中枢神经系统特异吸附标记物,故仅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而真正的原发部位却不清楚,此学说可以解释颅内多发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程短,大多在半年以内,其主要症状与体征由其病理上的占位效应或弥散性脑水肿所致,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并可伴有精神方面的改变,如性格改变和嗜睡等。局限性体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肢体麻木、瘫痪、失语和共济失调等,癫痫少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4组:

1.脑部受累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性格改变,另外根据病变的部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2.软脑膜受累症状

此类病人在脑脊液检查时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3.眼受累症状

约有20%的原发淋巴瘤病人眼受累,应进行眼的裂隙灯检查。

4.脊髓受累症状

无特殊临床表现,如无细胞学和组织学资料,术前诊断十分困难。


检查

1.病人末梢血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可增高

淋巴细胞增高无特异性,其原因也不是十分清楚,但这一特征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重要参考。

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病人脑脊液的蛋白含量增高明显,细胞计数也增高,而糖含量常降低。半数病人的脑脊液中能检出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曾被认为是术前确诊的惟一办法。

3.头颅X平片

50%的病人头颅平片异常,常见松果体移位和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很少见到肿瘤钙化。

4.心电图

80%的淋巴瘤病人EEG不正常,显示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

5.CT检查

CT扫描显示高密度或等密度块影,虽有与胶质瘤极相似的影像学上的改变,但恶性淋巴瘤的边界多数较清楚,应用增强剂后肿瘤有明显强化,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间有明显的水肿带,有时病变为多发,也可沿室管膜下播散。

6.MRI检查

由于具有可进行矢冠轴多方位扫描,分辨率高于CT的优点,在了解颅内恶性淋巴瘤的形态,与邻近组织关系方面有一定长处。病灶一般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信号较均匀。注射GD-DTPA后,病灶均匀强化,部分病人相邻幕上脑室室管膜强化,提示肿瘤已沿室管膜浸润扩展。有报告指出,颅内恶性淋巴瘤瘤周水肿的高信号不仅仅表示该部位脑间质水分增加,而且含有肿瘤细胞沿血管周围间隙播散的成分。

7.立体定向活检术

这是明确病变性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损伤小,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起决定性的作用。


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类人有易患性:

1.器官移植接受者。

2.艾滋病患者

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EB病毒感染及类风湿等)。

以上3类人员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要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性。如病人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又合并轻瘫或精神障碍,外周血象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头颅CT与MRI显示中线结构、脑室周围多发或弥漫性生长的病灶,则诊断基本成立。但要与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等鉴别,可腰穿收集脑脊液行细胞学或立体定向活检等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使用激素和脱水等药物治疗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约40%的患者接受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治疗后可抑制肿瘤生长,甚至使其消退,但疗效不能持久。

2.放射治疗

该病对放射治疗十分敏感,可很快改善临床症状,在病理诊断明确后应首选放射治疗。放疗初期约90%的患者有反应,但总的疗效仍较差。由于该病常侵犯到脑室,累及软脑膜和眼,复发时常远离原来肿瘤部位,因此必须先行全脑放疗40~50Gy后,再缩野至病灶及水肿区局部加量达60Gy;多发灶或明显浸润生长者全脑照射50~54Gy后再缩野。如脑脊液有肿瘤细胞或肿瘤侵及脑室壁或出现脊髓症状,脊髓轴也应放射治疗。

3.手术治疗

由于该病的浸润性及多灶性生长的特点,单一手术治疗平均生存期仅为3~5个月,但手术可以明确诊断和减低颅内压。一旦手术后病理明确为淋巴瘤,应立即放疗。如果已考虑该病,最好避免手术切除,先采用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以确定诊断。

4.化疗

用于放疗后的复发或与放射治疗联合使用,是淋巴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化疗药物应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多柔比星(阿霉素)等。

5.复发后的治疗

淋巴瘤复发病人预后相当差,最常见病灶原位复发,也有颅内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复发等。病程进展非常迅速,但如果积极治疗也能延长存活,可根据情况再行手术,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