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肾损害_Bai Xue Zheng Shen Sun Hai
一 概述
败血症是指细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人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而引起毒血症状的全身性感染,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严重,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菌血症等。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性病灶,而革兰阴性菌易发生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性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肾脏疾病类似。
二 病因
败血症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某些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内皮素及腺苷等)反应性增加,由此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血流量减少是败血症并发肾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动力学的因素,如细菌随血液迁徙至肾脏引起肾感染,在败血症性肾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败血症相关肾功能损害的发生也是多因素的,如内毒血症、肾低灌流量、肾毒性物质的作用等。
三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菌血症等,败血症性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肾脏疾病类似,应注意鉴别。
1.原发炎症
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毒血症症状
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和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等。
3.皮疹
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
4.关节症状
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此种情况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5.感染性休克
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6.肝脾肿大
一般仅轻度肿大。
7.败血症性肾损害
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肾脏疾病类似,可有尿素氮、肌酐增高和尿液异常改变。
四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偶亦遇到白细胞总数不增,甚至反而减少,这可能表示预后不佳,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
(1)细菌培养阳性
(2)细菌涂片 脓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对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血尿常规检查
败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血和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水平升高,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表现,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培养阳性,肾缺血导致肾功能不全加重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典型实验室改变,尿检可出现蛋白尿,亦可见少许白细胞及管型,粪便稀便较多,含少许黏液。
4.肾活检
败血症性肾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
5.常规行影像学检查
B超,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
五 诊断
根据临床败血症的诊断,结合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阳性结果可以诊断本病。
六 治疗
1.一般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肾功能改善有待于败血症的好转和治愈。
2.原发病治疗
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快速静脉给药为主;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3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3.局部病灶的处理
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