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科 > 十二指肠息肉_Shi Er Zhi Chang Xi Rou

十二指肠息肉_Shi Er Zhi Chang Xi Rou

概述

十二指肠息肉是起源于黏膜腺上皮,隆起于十二指肠黏膜面的肿物,约占胃肠道息肉病的第三位,以降部多见,单发或多发。病理改变为腺瘤和布氏腺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等。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治疗以内镜下或手术切除为好,癌变而无转移者以胰十二指肠切除为佳。


病因

十二指肠息肉同肠道息肉一样(参见肠息肉),多数来源于腺上皮。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有关。


分类

1.炎性息肉

隆起组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常见十二指肠炎症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

2.增生性息肉

隆起组织含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

3.腺瘤性息肉

隆起组织为富含大量增生的腺体。依据腺体增生的表现,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性息肉。十二指肠腺瘤虽属良性,但可恶变为腺癌。乳头状腺瘤多位于十二指肠第三、四段,体积较大,一般可大于2cm。

4.错构瘤样息肉

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并伴有皮肤和口唇黏膜色素沉着。本病以小肠最多见,好发于十二指肠,有一定遗传性与癌变率,40%有家族病史。


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息肉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是通过健康体检或在行其他腹部手术时发现。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等类似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多是因肿瘤表面缺血、坏死、溃疡形成所致。临床可表现为急性出血,如有呕血和黑便症状;慢性出血有持续性少量出血,大便潜血阳性。

十二指肠息肉较少见且又缺乏典型临床症状,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


检查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的主要手段。B超和CT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故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多发息肉且怀疑遗传性病变者可做分子遗传学检测。


诊断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的主要手段。对于检查结果仍不明确诊断、而症状较为明显者,可行手术剖腹探查。


治疗

十二指肠息肉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发生恶变。因此,一般采取内镜下或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带蒂息肉,可经十二指肠镜高频电切或圈套电凝切除;对于较大的,宽蒂的息肉或局限在一个部位的多发性息肉,可行病变肠段切除。切除的组织标本应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今后治疗及随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