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科 > 粪类圆线虫病_Fen Lei Yuan Xian Chong Bing

粪类圆线虫病_Fen Lei Yuan Xian Chong Bing

概述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兼性寄生虫。生活史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自生世代在土壤中进行;寄生世代在人体内进行。在寄生世代中,成虫主要在宿主(如人、狗、猫等)小肠内寄生,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粪类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活阶段包括成虫、虫卵、杆状蚴和丝状蚴。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与钩虫和东方毛圆线虫的幼虫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发病过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者无症状,重者出现小肠和结肠的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患者死亡。


病因

丝状蚴经皮肤侵入人体,虫体本身及其运动给机体造成刺激而出现症状。

幼虫在人体寄生时还有自身感染情况,此类自身感染常有3种类型:

1.直接体内自身感染

在肠黏膜内自虫卵逸出杆状蚴后,杆状蚴就在肠黏膜内侵入血液循环继续发育。

2.间接体内自身感染

杆状蚴自肠黏膜逸出后,在肠腔内迅速蜕皮2次发育为丝状蚴,再自小肠下段或结肠黏膜侵入血循环。

3.体外自身感染

丝状蚴随粪便排出后,又自肛门周围皮肤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因虫体能引起反复自身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患各种疾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或接受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常可反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出现相当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故其致病性已愈来愈引起注目。

1.皮肤损伤

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小出血点、丘疹,并伴有刺痛或痒感,搔破后易引起继发性感染。此外,还可出现移行性线状荨麻疹。由于自身体外感染的原因,上述病变常可反复出现在肛周、腹股沟、臀部等处皮肤。因幼虫在皮内移行较快,所引起的荨麻疹蔓延也快。

2.肺部

幼虫在肺内移行可引起出血,或炎性细胞浸润,重度感染患者可出现咳嗽、多痰、哮喘等,个别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或伴发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等。如虫体定居于肺、支气管时,则症状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长。

3.消化道

雌虫在肠黏膜内产卵,并很快孵出幼虫,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及毒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轻者表现为以黏膜充血为主的卡他性肠炎;严重时,可表现为水肿性肠炎或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肠壁糜烂,导致肠穿孔,并可累及胃和结肠。患者有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或间断性反复腹泻等症状。并伴有发热、贫血、周身不适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4.其他器官

此外,丝状蚴也可移行到全身各器官,如心、肝、肾、胰、脑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处,并可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多器官性损伤,导致弥散性粪类圆线虫病。

粪类圆线虫病一般为慢性病程,但当患者因各种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结核病等而引起机体极度营养不良,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因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艾滋病患者,则常因自身超度感染,使病情明显加重。患者可出现神经精神过敏症状、败血症、脂肪痢或赤痢,以及严重脱水等,最终因全身衰竭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检查

1.病原检查

主要依靠从粪便、痰、尿或脑积液中检获幼虫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由于患者有间歇性排虫现象,故应多次反复进行检查。滴加卢戈氏碘液,可使幼虫显现棕黄色。在腹泻患者的粪便中也可检出虫卵。常规检查可采用粪便涂片法、贝氏分离法或沉淀法,也可采用平皿培养法。

2.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对轻、中度感染者,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3.其他检查

作胃和十二指肠液引流查病原体,对胃肠粪类圆线虫病诊断的价值大于粪检。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约半数以上患者感染后无症状,故确诊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治疗

1.病原治疗

根据患者确诊情况选择对症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本病以噻苯咪唑效果最好,治愈率达95%以上。但副作用较多,对肝、肾功能不好者慎用;丙硫咪唑的治愈率也可达90%以上;另外,噻嘧啶、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疗效。国外报道香茅属植物(如柠檬草)有抑制杆状蚴发育的作用,若在住地附近种植,可以起到生态学的预防效果。对于确诊病例,应立即驱虫治疗,并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周围洁净,防止自身感染。

2.支持治疗

重症患者有营养不良、贫血、水肿或脱水者应予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防治休克、呼吸衰竭等。驱虫前忌用免疫抑制剂,以防自身感染和感染扩散。


预防

本病的预防原则是加强粪便、水源管理,注意个人防护及避免发生自身感染,尤其是临床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前,应做粪类圆线虫的常规检查,若发现有本虫感染,应给予彻底治疗,以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