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科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_Ke Li Mi Ya - Gang Guo Chu Xue Re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_Ke Li Mi Ya - Gang Guo Chu Xue Re

概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分布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但也有2.5~3岁婴幼儿被感染。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惟肾脏的损伤较为轻微。患者入院时多呈重症,病死率高达50%。本病因在克里米亚和刚果相继发现而得名。在国内首先发现于新疆巴楚,故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


病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布尼奥罗)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约85~120纳米,外被包膜。光学镜下在鼠脑的感染组织中可见到吉姆萨染色呈嗜碱性的有如红细胞大小的胞质包涵体,而在电镜下的超薄切片中可辨认包涵体所集聚的核糖体样致密颗粒,这些可能是抗原或病毒亚单位结构。该病毒通过蜱虫叮咬或在屠宰动物过程中和屠宰后与病毒感染的组织接触而进行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2天。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上升至39~41℃。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周身肌痛,四肢关节酸痛剧烈,甚至难以行走。病程早期颜面和颈项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口腔黏膜以及软腭均见明显充血,呈醉酒貌。表面黏膜和皮肤在早期即可见到出血点或淤血斑。恶心、呕吐持续数天。起病后2~3天即出现鼻出血,有时持续不止。病程中期见有呕血,严重时连续大量呕血,同时发生血尿和血便,可见黑便。多有肝大,脾大者少见。重症病程短,仅2~3天即可死亡。死于严重出血、休克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而伴有颈项强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如用患者血液早期进行乳鼠接种分离病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为阳性者,即可确诊。本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有时可减少至1×109/L,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检查多有蛋白尿和血尿。

2.其他辅助检查

发病早期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诊断

患者近期的活动地点、蜱咬史以及可疑的接触史等,有助于临床诊断。根据表面黏膜和皮肤出现的出血点、淤血斑以及大出血的急性发作症状,在疫区和流行季节,本病诊断不难。鼻出血不止及易出血均属早期常见症状,利于早期诊断。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原则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为主。为防止出血可输入血小板、血浆,并用止血剂。阿司匹林以及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药物均应禁忌。对易于引起继发感染的处理措施要加强监控,尽量避免采取静脉内途径、导管及类似的损害性措施。注意保护心、肺,预防并发症,需要时给予输氧。对脱水、低血压和休克应采取得力措施。适当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免因心肌损害和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水肿。多巴胺是抗休克有效药物,但应慎重使用。应恰当地使用洋地黄、毒毛花苷K等强心剂。